以科幻視角打開現代化城市新樣本

“科幻作家雄安行”活動在雄安新區舉行
以科幻視角打開現代化城市新樣本
6月14日,第二屆雄安未來之城場景匯未來城市場景體驗周展廳內,科幻作家現場體驗中醫AI輔助診斷設備“望聞問切”。 本報記者劉光昱攝
6月13日上午,“科幻作家雄安行”活動在雄安新區啟動。科幻作家游者(左一)與雄安新區小學生“科幻迷”面對面交流。 本報記者劉光昱攝
當科幻與未來之城相遇,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6月13日至15日,“科幻作家雄安行”活動在雄安新區舉行。鄭軍、江波、張冉、游者等20余位中國科幻頂尖作家齊聚雄安,通過實地探訪、講座分享、創作研討等形式,深入感受未來之城的魅力,激發創作靈感。
科技與人文交相輝映,現實與夢想相互交融。科幻與雄安的“雙向奔赴”,以文字和想象力解碼城市的拔節生長,讓人們通過科幻的視角,看見一個兼具科技實力與文化厚度的現代化城市新樣本。
感受“現實科幻巨著”
對科幻作家而言,雄安這座城市的魅力,在持續3天的深度探訪中一步步具象為可觸可感的現實。
6月13日,科幻作家們來到“雄安印象”展館,通過全息影像與數字沙盤,了解地上、地下、云上3座城的架構——地面是生態宜居之城,地下是規劃有序的管廊網絡,云端則流動著全域感知的數據洪流。地上建筑、地下管廊與云端數據的互動,令作家們仿佛置身于一部“現實科幻巨著”中。
“來雄安之前,我就已經知道雄安是地上、地下、云上3座城同步規劃、同步建設,這次親眼看到3座城同生共長的宏偉風貌,感覺非常震撼。”作家鄭軍說。
來到雄東—昝西電纜隧道參觀時,科幻作家們一進入隧道,便被延伸的深邃空間吸引。工作人員通過播放視頻、現場講解、實物呈現等方式,向大家介紹電纜隧道工程及電纜基本架構。
在參觀過程中,一款機器人吸引了作家們的目光——這款機器人名為雄電靈犀智巡機器人。它能在復雜的隧道環境中,通過搭載的高精度傳感器和先進算法,對電纜線路進行實時巡檢。大家紛紛上前圍住這款機器人,觀察它的結構,了解它的性能。
科幻作家們來到雄安之際,恰逢第二屆雄安未來之城場景匯系列大賽決賽舉行。6月14日,作家們來到大賽現場參觀前沿科技成果。植物生長視覺識別系統、建筑碳神經中樞自適應AI控制系統、腦機接口康復機器人……一項項科技成果引起大家的強烈興趣。
由衡水市故城縣醫院研發的彌散張量成像(DTI)神經纖維束成像技術(以下簡稱“DTI技術”),讓作家們興奮不已。該技術能將大腦內密如蛛網的神經網絡以全彩動態形式精準呈現,填補了國內空白。大家一邊聽工作人員講解,一邊仔細觀察運用DTI技術拍攝的大腦神經網絡圖像。
“這些先進技術讓我感覺許多科幻作品中的場景正在變為現實。”作家江波表示,他在小說中曾寫過通過藥物改變大腦結構的故事,這個故事實際上就與DTI技術有關聯——運用DTI技術可以對比大腦結構改變前后的情況。“在DTI技術的幫助下,也許未來某天真的能夠通過藥物改變大腦的結構。”江波說。
靈感之泉噴涌而出
超前的城市規劃、前沿的科技成果、充滿科技感的生產和生活場景……未來之城的一磚一瓦,如同一把把鑰匙,為科幻作家們打開了通往未來敘事的大門。
作家鄭軍去年來過雄安。這次通過更深入的探訪與體驗,他更真切地感受到未來之城的魅力,也收獲了寶貴的創作靈感。
“當下,科幻創作正面臨瓶頸期。陳舊的敘事范式、重復的技術想象,讓我們在時代的浪潮中漸顯疲態。但雄安的實踐,為科幻作家打開了全新的創作宇宙。”鄭軍說,雄安是一部由萬千建設者共同書寫的、正在拔節生長的“現實科幻巨著”,這里的每一條智慧道路、每一棟綠色建筑、每一項前沿科技,都在訴說著超越想象的故事。置身雄安,靈感時常噴涌而出。
6月14日,大家帶著收獲的素材和靈感,開了一場以雄安為主題的微科幻小說創作筆會。在規定時間內,作家們寫出了一篇篇佳作。
“在隧道行走整整500年之后,機器狗醒了。過程無甚特別,它像往常一樣,充電,起身,在望不到盡頭的隧道里捯著小碎步,每隔幾米就探出機械臂,檢查粗壯的電纜……”
在雄東—昝西電纜隧道參觀時,雄電靈犀智巡機器人引發了作家楊晚晴的濃厚興趣,也給了他創作靈感。在筆會上,他以這款機器人為主角,創作了微科幻小說《到世界去》,講述了機器人發生意識覺醒準備離開隧道,體驗不同生活的精彩故事。
“雄安是科幻創作的素材寶庫,也是創作靈感的一大源泉。”楊晚晴說,“第二屆雄安未來之城場景匯所展示的智慧農業技術讓我大受震撼,未來機會合適時,我將把參觀時所了解的智慧農業技術寫進作品中。”
科幻助力未來之城建設
未來之城為科幻創作注入靈感活水的同時,科幻也以其豐富的想象力為未來之城的建設發展提供諸多可能。
6月13日,科幻作家們來到雄安容和德輝學校。在這里,作家游者給小學生們帶來一場科幻講座——《月亮帶給我們的想象》。
“同學們,說起月亮,你們會想到什么……”游者講述了最前沿的探月科技、與月亮有關的古詩歌及科幻故事,引導孩子們展開對月亮的想象。講座結束后,孩子們紛紛與作家互動,提出自己在閱讀科幻作品或嘗試創作時遇到的問題。精彩的講座和充分的互動,為孩子們打開了科幻世界的大門,在他們心中播下了創新創造的種子。
對于孩子們而言,科幻不僅能拓展知識邊界,還能提升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當孩子們以未來之城居民的視角暢想星際移民或人工智能時,他們已在不知不覺中接過了城市創新的火把。正如雄安容和德輝學校五年級學生包梓萌所言:“作家老師們的講述,讓我對科技的興趣更濃了。我要好好學習,長大后從事科技創新與研究。”
科幻,不僅播下創新創造的種子,也為城市建設打開了想象空間。
“張總,我有個想法,未來的城市規劃是不是可以有這種理念——人在地面上走,不需要通過任何路口,也不需要穿過任何紅綠燈,就能毫無阻攔地走到城市的任何一個角落?”
6月14日,科幻作家們與雄安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張麗偉面對面交流,共同探討雄安未來的規劃建設。
“科幻作家果然非常有想象力。我想,在地面上可能還是會有紅綠燈,但雄安的地下空間非常廣闊,并且互聯互通,也許能實現你所說的景象。”張麗偉說。
作家們充分發揮想象力,有的提出未來可以建設“建筑情感識別系統”,有的認為未來可以打造“城市管理數據移動硬盤”,有的提出未來可以建設“自然元宇宙”……天馬行空的科幻敘事為雄安的城市建設勾勒了更加絢爛的未來圖景,提供了更多可能。
科幻立足于現實科技,也走在現實科技之前。許多曾經只存在于科幻作品中的場景,后來都變成了現實。或許在不久的將來,科幻作家們關于雄安未來建設的暢想,就會變成可觸可感的現實場景。
6月15日,為期3天的“科幻作家雄安行”活動落下帷幕。這場科幻與雄安的“雙向奔赴”,在現實土壤中結出沉甸甸的果實:雄安這座“現實科幻巨著”,為作家們提供了寶貴的素材,讓他們獲得了突破創作桎梏的鮮活靈感;而科幻的種子則深植于未來之城的城市基因,科幻IP正成為城市文化的新名片。(記者康曉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